说起康熙皇帝的晚年,绕不开“九子夺嫡”这场大戏。本来该顺顺当当的皇位传承,在一群皇子手里变成了激烈的权力厮杀。尤其是太子胤礽和八阿哥胤禩这两人的明争暗斗,把宫廷戏码拉到了高潮。
胤禩性格宽厚又会办事,朝堂上支持他的大臣不少,一度看着就要接棒了,结果却落得个悲剧收场。为何他最后还是败给了雍正?
一、太子胤礽被废
康熙十三年,康熙最宠爱的赫舍里皇后生下个男婴。可惜皇后难产去世,这孩子就成了康熙唯一的嫡子。或许是为了告慰亡妻,康熙把还在襁褓里的婴儿立为太子,这孩子就是胤礽。
康熙对这个儿子简直捧在手心里,亲自教他读书写字,胤礽生病时更是日夜守在床前。好在胤礽也争气,从小聪明孝顺,长大点后文武双全,经史子集倒背如流,骑马射箭也不输其他皇子,大家都觉得未来皇帝非他莫属。
可随着康熙让成年皇子参与政务,局面慢慢变了。大阿哥、三阿哥这些皇子有了实权,开始盯着太子之位。胤礽的压力越来越大,言行也跟着失控。
展开剩余80%有传言说他在宫里叹气,抱怨“我当太子这么久,啥时候才能掌权”。这话传到康熙耳朵里,老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更关键的是,后来发生了“帐殿夜警”事件。康熙南巡时,发现胤礽半夜在自己帐篷外窥视,彻底触怒了他。康熙四十七年,康熙第一次废了太子,说他“不法祖德,不遵朕训”。
其实康熙对胤礽还是有感情的,第二年又复立了他。但胤礽经过这次打击,心态彻底崩了,结党营私不说,还跟康熙对着干。
康熙五十一年,老爷子狠下心来,第二次废了太子,把他圈禁在咸安宫。曾经的天之骄子,就这么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二、胤禩崛起
太子被废,最亮眼的当属八阿哥胤禩。胤禩的母亲良妃出身低微,是辛者库贱籍。或许是因为出身不好,他从小就懂得察言观色,性格温和又处事圆滑,跟谁都能处得来。
康熙早期就发现这孩子有本事,16岁带他去征讨噶尔丹,胤禩在军事上的才能崭露头角。后来让他管理内务府,把宫里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,康熙对他越来越器重。
胤禩为人宽厚,对大臣礼遇有加,朝堂上不少人都夸他“贤能”,送他个“八贤王”的称号。很多皇子都愿意跟他亲近,就连九阿哥、十阿哥、十四阿哥都成了他的铁杆粉丝。
康熙对他的宠爱也很明显,特意给他选了安亲王岳乐的外孙女郭络罗氏做福晋,这在当时可是极高的礼遇。
按理说,胤禩这么得人心,应该很有优势。可康熙心里有自己的考量。他觉得胤禩虽然会收买人心,但缺少帝王的威严和决断力。
有一次,康熙让大臣们推举新太子,结果几乎全票支持胤禩。康熙不但没高兴,反而起了疑心,觉得胤禩结党营私,从此对他态度急转直下。
三、胤禩的失败
胤禩没想到,自己的好人缘反而成了致命伤。康熙四十七年,他替获罪的十四阿哥求情,康熙当场发火,骂他“系辛者库贱妇所生,自幼心高阴险”,还说他“竟敢妄博虚名”。这一顿痛骂,让胤禩彻底失了圣心。
可胤禩没就此死心,他把希望寄托在康熙晚年,跟九阿哥、十四阿哥等人结成“八爷党”,四处活动。
康熙五十四年,西北战事吃紧,胤禩以为自己能挂帅出征,没想到康熙把机会给了十四阿哥胤禵。这时候他才明白,父皇早就把他排除在继位人之外了。
康熙六十一年,康熙驾崩,四阿哥胤禛继位,也就是雍正帝。胤禩的噩梦来了,雍正先是封他为廉亲王,稳住他,然后一步步清算。
说他结党营私、贪污受贿,把他革去爵位,圈禁在宗人府,还改名为“阿其那”(满语里“狗”的意思)。胤禩在圈禁中备受折磨,不到一年就病死了,年仅45岁。
胤礽和胤禩的失败,说到底是踩中了康熙的敏感点。胤礽作为嫡长子,本来占尽优势,却不懂君臣父子的界限,以为太子之位稳如泰山,结果在权力诱惑下迷失了自己。
胤禩则错估了康熙对“结党”的厌恶,他以为得人心就能得天下,却忘了在皇权面前,皇帝最害怕的就是臣子势力过大。
康熙晚年的立储困境,也暴露了嫡长子继承制和“选贤任能”之间的矛盾。他既想遵守祖制,又想挑个有能力的儿子,结果两边摇摆,让皇子们看到了机会,引发了激烈争斗。
胤礽和胤禩,一个是制度的牺牲品,一个是权术的失败者,他们的命运,正是帝王家权力斗争的真实写照。
发布于:山东省方舟配资-个人配资-短期股票配资-股票加杠杆具体步骤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